### 今天的东亚杯:0:0,日本女足也就这样?

兄弟姐妹们,这场东亚杯中国女足对日本女足的0:0平局,还能说啥呢?没输就不错了,但问题真的不少。一边说着我们要走高压技战术的路子,一边又得靠老天保佑才没崩盘,这配合度真让人心累。

中国女足闷平日本,米利西奇执教理念与战术取舍引发深思

4:2逆转台北:中国女足问题暴露得明明白白

先说两天前那场4:2击败中国台北的比赛,光看比分真有点尴尬,尤其是考虑到历史战绩——25次碰面全胜,进83球从没被破门过,结果这回差点翻车。还好王妍雯、张琳艳这些姑娘稳住了局面,大家可以想象,要是当时没赢,那简直就是段子素材收割机。

上一次能被台北逼成这样的,可能还得翻到上世纪的八十年代,而现在我们居然硬生生靠着“救火球员”去补锅。这不难看出来问题根源在哪——姑娘们踢这种高压风格完全顶不住,能力不足以支持战术。下半场直接被台北压着打,这哪是咱中国女足该有的样子?

米利西奇的高压梦,真的适合现在的女足?

咱们开诚布公地讲,对于米利西奇的任命,你能理解孙雯这份“勇气”,但真的就像梁静茹借的一样,专业性在哪儿?一个谈不上特别有说服力的澳洲教练,跑来接手球队,挥舞着他所谓“高压进攻”的大旗,结果变成了啥?掰起手指头算,每场比赛都险象环生,好几次差点阴沟里翻船。

本来足协手里有更好的备选,比如更有经验的斯塔尼奇,但就因为想省钱又想找个听话的,捡了米利西奇这个看上去“划算”的主意。可惜,现实告诉我们“抄作业”是个技术活儿,米利西奇这个“波斯特科格鲁门徒”玩不转中国女足的场子,可能只是在复制某种过往的平庸。

中日平局:谁踢得更差的无聊比赛

今天这场和日本女足的平局,也就勉强能说是狼狈不输。其实日本队的状态根本不好,开场前10分钟有两次单刀,但看他们浪费机会的样子,真想问一句:日本球迷对这丹麦教练尼尔森还满意吗?一个技术团队居然被忽悠得连自家风格都丢了。

中国女足呢?上半场拼抢够凶,控球率居然还过了50%,在数据上看着不差。但换个角度说,这也牺牲了体力,导致下半场注意力全放在防守上,踢得保守得像另外一支队。说句不好听的,如果不是运气和天气帮了忙,这场绝对没这么轻松结束。

其实整场比赛看下来,最大的收获就是米利西奇或许终于意识到:有些路,中国女足还真的走不了。此前被韩国逼平、差点被台北逆转,无数教训告诉他,高压是要有资本的,不然只会玩火自焚。

高压足球的禁忌:历史会告诉我们

还记得四年前的东京奥运会么?贾秀全带着姑娘们试过高压战术,但换来的却是小组赛一平二负、丢17球的惨败记录。这样的打法,就是中国女足的一个魔咒,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,实践都告诉我们:这不是个好主意。

今天对日本女足的平局,看似证明了高压有点用,但最大的原因其实在于对手拉胯,而不是我们多强。米利西奇的未来是什么样,恐怕现在还不能下定论,但总不能因为这场平局就吹成神,现实是,这种战术需要绝对实力支撑,而中国女足显然还远没有到那个层次。

远景暗淡:资源匮乏与女足的命运

中日战平后,东亚杯冠军还要等韩国对阵中国台北的比赛决定。这届赛事表现太过拉胯,说不期待是客气的;而从更大的角度来看,中国女足的整个生存环境,真的难言乐观。阿里那10年的重金赞助早就成了过往黄花,现在我们还有什么像样的支持?

中国女足闷平日本,米利西奇执教理念与战术取舍引发深思

马马虎虎地看,那么努力拼出了一个邵子钦这样的希望之星,但剩下呢?底层后备力量的断层、上层资源的枯竭,都是压在中国女足头上的隐患。只因为男足的失望才显得女足更加“美好”,但真离开了这种无聊比较,我们的女足球员又有什么样的未来?